“烟”是“煙”的异体字。《说文·火部》:“煙,火气也。从火,垔(yīn) 声。烟,或从因。”
汉字简化,以“烟”为标准字形,而上古典籍中皆作“煙”。许慎谓“从火,垔声。烟,或从因”,则“煙(烟)”是形声字,垔、因是声旁,无义(形声字一般情况下如此)。
许慎释“煙(烟)”字,以当时人们认识水平言之,可谓准确而简要:火燃生烟气,释为“火气”,理所当然。反映先人对烟之观察与认识。今《汉语大字典》释为“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”,当然更科学、准确。
而在偌大儒家经典《十三经》中,“煙(烟)”字只出现一次!则无论如何不得不说。《周礼·秋官司寇·蝈氏》:“掌去蛙黾(měnɡ)。焚牡蘜(jú, 同菊),以灰洒之则死。以其烟被之,则凡水虫(蟲,原误为蠱,即蛊)无声。”
蝈氏是管刑罚之司寇属下小官,主管杀灭宫廷池塘之蛙,因其鸣妨天子睡眠。办法是焚烧牡蘜(不开花之菊),用其灰、烟。委专员以“烟”禁御苑蛙鸣,难免令人大跌眼镜。
至若唐王维诗《使至塞上》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则写景如画也。狼烟,燃狼粪升起的烟,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。
引申之,长期烟熏所积黑灰,也称烟,又称“煤、煤炱、烟炱”。旧时烧柴、煤取暖炊爨,烟筒中所积黑灰,东北人叫作“煤烟子”,古人以之制墨。宋晁贯之《墨经·松》:“卫夫人《笔阵图》曰:‘墨取庐山松烟。’”松烟,烧松木所积之烟炱。
明代,烟草传入我国,亦称“烟”。
明方以智《物理小识·草木类》写其状:“淡巴姑烟草,其本似春不老,而叶大于菜。”
清王士禛《香祖笔记》卷七:“吕宋国(今菲律宾)所产烟草,本名淡巴菰,又名金丝熏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 巳存稿 ·吃烟事述》:“崇祯末,嘉兴遍处栽种,三尺童子莫不食烟。”
而东北地区旧语“关东三大怪”之一,即“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”。可以想见,这 种西班牙语叫tobaco(英文tobacco,俄文табак)的“烟”,当时风靡我国达何程度。为何?因其易令人产生特殊刺激感。
十九世纪初,日人间宫林藏赴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(当时由清政府管辖)踏查,写《东鞑纪行》(商务印书馆,1974),记他访问当地土人:“林藏曾将所带之砂糖取出让其品尝,只称别有味道,而无人多取。至于酒、烟,拿出少许,让他们品尝后,均赞美其滋味,并争相索取,甚焉者,甚至翻脸变色。可见夷人最嗜烟酒。”
其实嗜烟酒,举世略同。至于其后鸦片烟风行中国为害,则尤为吾人所痛也。
有趣者,因烟气之性状与云、雾类似,故“烟”又比喻为“云、雾”,属词义之引申,在情理之中。
如曹操《气出唱》之二:“从西北来时,仙道多驾烟。”仙人所驾,是云也。凌烟,即凌云、凌霄,极言其高耳。
唐李贺《南园》其五:“请君暂上凌烟阁。”亦有“凌虚阁”,明、清人多有《登凌虚阁》诗。明陈良珍《游海珠寺》:“楼台驾烟虚,云石相隐映。”凌、驾义近,驾烟虚,即凌烟、凌虚、凌空,亦即王勃《滕王阁序》之“下临无地”也。
又南朝宋颜延之《陶征士诔》:“晨烟暮霭,春煦秋阴。”“晨烟”与“暮霭”对文,是朝云、朝霞耳。
唐欧阳詹《二公亭记》:“幕烟茵草,玩怿移日。” 幕烟,即暮霭,为暮云、晚霞耳。长烟,指弥漫在空中之云气。
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而或长烟一空。”语出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六:“升降随长烟,飘飖戏九垓。”烟波者,雾霭迷蒙之水面。大江大河湖海,多有此雄浑气象,所谓“烟 波浩渺”也。
宋柳永《雨霖铃》:“念去去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”
亦称“烟水”。唐孟浩然《送袁十岭南寻弟》诗:“苍梧白云远,烟水洞庭深。”宋辛弃疾《沁园春·灵山齐庵赋》:“新堤路,问偃湖何日,烟水蒙蒙?”
蒙蒙细雨叫烟雨,盖以细雨如浓雾而得名。唐杜牧《江南春绝句》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绘出江南蒙蒙春雨之景象。
烟雨中之柳,朦胧婀娜,诗人称为“烟柳”。唐韩愈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: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”故宋周邦彦词《兰陵王·柳》“柳阴直,烟里丝丝弄碧”,即说烟柳之美也;李清照词《永遇乐》“染柳烟浓”,即状烟柳之翠也。水雾弥漫之花,有朦胧烂漫之美,称为“烟花”,以喻绮丽之春光,李白诗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曰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也。又可喻妓女及风月之事,总不离其本义也。
云雾特点为缭绕婉曲,故诗人喻女子发(髮)美为“烟发”。宋张孝祥诗“冰纨六十里,烟发两三鬟”,其“烟发”,正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之“绿云”、《木兰辞》之“云鬓”、李清照词《永遇乐》之“风鬟雾鬓”也(纵清照语意在贬己,然读者但见其妩媚 耳)—风人灵感,何一致如斯也?
《宋史·食货志》:“往事如烟,思绪如潮。”此“烟”,仍为云烟(亦称“烟云”),即云雾,为逝去而消散之云气。
宋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见可喜者,虽时复蓄之,然为人取去,亦不复惜之。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?去而不复念也。”由此有成语“过眼云烟”(有释“云烟”为“云雾和烟气”者,恐不确)。
孔子曰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苏轼所谓“烟云”,孔子所谓“浮云”耳。
“风烟”之“烟”指云则美:南朝梁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”南朝齐谢朓《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》:“风烟四时犯,霜雨朝夜沐。” 若喻风尘、战火,则令人烦恼:唐寒山《诗》之二九七:“昨来攀葛上,半路困风烟。”明许承钦《白沟河》诗:“辽宋曾戎马,风烟十六州。”
烟尘,亦作“尘烟”。可指烽烟与战场上扬起之尘土,喻指战乱:南朝梁萧统《七契》:“边境无烟尘之惊。”唐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汉家烟尘在东北。”
亦可指尘土、尘雾,唐刘知几《史通·烦省》:“夫英贤所出,何国而无,书之则与日月长悬,不书则与烟尘永灭。”(辛弃疾《摸鱼儿》则直谓“玉环飞燕皆尘土”)鲁迅《藤野先生》谓:“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,兼以满房烟尘斗乱。”
荒烟,《汉语大词典》释为“荒野的烟雾”,但不如释为“荒野的尘雾”。孙中山《黄花岗烈士事略序》:“黄花岗上一抔土,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。”荒烟蔓草,语出宋欧阳修《祭石曼卿文》“荒烟野蔓”。
而“人烟”“墟烟”“烟村”“烟墟”中之“烟”,即炊烟,乃富于人情味之 人间烟火气,毫无疑问也。
疑似者为“烟雾”:云雾,抑或火烟如雾?
应该说,凡带有诗意之描述、歌咏,“烟雾”多指云雾。
《北史·李绘列传》载邢晏评李绘“若披烟雾,如对珠玉”;朝鲜禹汝楙 《洪范羽翼·外舅》引作“若披云雾”;《晋书·乐广传》谓卫瓘评乐广“此人之水镜,见之莹然,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”。可见此“烟雾”即“云雾”。
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“中堂舞神仙,烟雾蒙玉质”,以云雾喻舞女衣裳轻 软柔美,所谓“霓裳羽衣”也。元倪瓒《呈诸公》即直说“烟雾衣裳云锦屏”,李白则谓“云想衣裳”(《清平调词》之一),亦喻杨妃为着华丽衣裙之仙女,故下文说“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”也。
又,李白《嘲鲁儒》“问以经济策,茫如堕烟雾”,实为用典:《世说 新 语·赏誉》:“王仲祖、刘真长造殷中军(殷浩,字渊源)谈,谈竟,俱载去。刘谓王曰:‘渊源真可!’王曰:‘卿故堕其云雾中。’”可知此烟雾即云雾也。
又如明高得旸《春晖堂为祁指挥赋时平猺回诗中及之》:“攀萝履棘冒烟雾,直入深山更深处。”既上高山,则“冒烟雾”即“冒云雾”也。
至说近代战争,既言“巨炮轰击,烟尘蔽天”,又言“冒烟雾而上”,则此“烟”为硝烟,“烟雾”为硝烟尘土之雾也—随文辨义,自不待言。
火烟、尘土所造成之“雾”,虽也称“烟雾”,但不甚与大自然和谐,亦鲜能给诗文以美感,上例即是。又如瞿秋白《饿乡纪程》十:“原来是一家中国茶馆,门窗开处冒出一阵阵的烟雾浊气。”
确定典籍中“烟”为何物,古人本不以为难。而世易事异,今人往往指鹿为马,故试辨之。
红腾网-红腾网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-上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